中長期油氣管網規劃
來源:《管道保護》雜志 作者: 時間:2018-7-11 閱讀: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
2017年5月
前言
本規劃中,石油、天然氣管道網絡(以下簡稱“油氣管網”是指原油、成品油、天然氣輸送管道及相關儲存設施、港口接卸設施等組成的基礎設施網絡。油氣管網是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是油氣上下游銜接協調發展的關鍵環節,是現代能源體系和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超前謀劃,加快建設形成布局合理、覆蓋廣泛、外通內暢、安全高效的現代油氣管網,對于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降低經濟運行成本、增加社會有效投資、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具有重要作用。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和《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精神,特制定《中長期油氣管網規劃》。本規劃是我國油氣管網中長期空間布局規劃,是推進油氣管網建設的重要依據。規劃期為2016-2025年,遠期展望到2030年。
一、規劃背景
(一)發展基礎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油氣消費量和進口量的增長,油氣管網規模不斷擴大,建設和運營水平大幅提升,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生產消費、資源輸送的要求。基礎設施網絡基本成型。西部、漠河—大慶、日照—儀征—長嶺、寧波—上海—南京等原油管道,蘭州—鄭州—長沙、蘭州—成都—重慶、魯皖、西部、西南成品油管道,以及西氣東輸、陜京、川氣東送天然氣管道等一批長距離、大輸量的主干管道陸續建成,聯絡線和區域網絡不斷完善。2015年底,我國原油、成品油、天然氣主干管道里程分別達到2.7、2.1和6.4萬公里。
資源進口通道初步形成。西北方向,中哈原油管道、中亞——中國天然氣管道A. B, C線建成,D線項目穩步推進。東北方向,中俄原油管道建成,中俄原油管道二線和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加快推進。西南方向,中緬原油天然氣管道已建成。沿海地區,原油碼頭設計能力滿足進口接卸需要,建成大型液化天然氣( LNG)接收站13座。
管道輸送規模不斷提高。2015年,我國一次運輸中原油管道運量達到5億噸,約占原油加工量95%;成品油管道運量達到1. 4億噸,約占成品油消費的45%。天然氣管道覆蓋率不斷提高,用氣人口從2010年的1. 9億人增加到2015年的2. 9億人。管道和鐵路、水路、公路等交通方式分工合作、相互補充,共同形成我國油氣運輸體系。
油氣儲備及應急調峰體系初步建立。國家原油儲備庫建設順利推進,石油商業儲備達到一定規模,形成多層次的石油儲備體系。目前,地下儲氣庫工作氣量達76億立方米、沿海LNG接收站儲罐容量達到680萬立方米,有效保障重點城市和區域天然氣應急調峰。全國油氣管網銜接儲運、服務產銷的格局初步形成。
管道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管道建設中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新設備不斷涌現,運營調度中監控與數據采集( SCADA)系統和現代通信技術廣泛應用,智能化、網絡化水平大幅提升。大口徑、高壓力管道設計施工和裝備制造技術日趨成熟,高鋼級管材、自動焊裝備、大型壓縮機組等主要材料、關鍵設備自主化水平不斷提高。
總體上看,我國油氣管網發展取得積極成效,但在規模、結構、布局、體制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總體規模偏小。我國單位油氣消費和單位國土面積對應的管網里程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原油儲備、天然氣應急調峰能力不足。二是布局結構不合理。東北、西北、西南地區除進口通道外,管道整體偏少,網絡化程度低,聯絡線和區域管網發展較緩。三是建設難度不斷加大。新建管道的路由日漸減少,安全生產隱患較多,被占壓、超期服役籌現象依然突出。四是體制機制難以適應。投資主體較少,社會資本進入難度較大,設施各自獨立,互聯互通需進一步加強,公平準入存在困難,區域壟斷特征顯現,監管體系不健全。
(二)形勢要求
未來一個時期是我國向現代化建設全面邁進的關鍵階段,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全面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清潔能源占比穩步增加,能源結構不斷優化。
一是石油消費穩定增長。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動能轉換,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新技術研發及應用,石油需求增速趨緩。但要看到,城鎮化快速推進,高標準汽油、航空煤油剛性需求依然長期存在,仍需進一步完善原油、成品油管道,不斷提升供應保障能力。
二是天然氣需求潛力較大。隨著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持續推進,重點地區天然氣替代步伐加快,天然氣發電、供熱、調峰等規模將持續擴大。同時,城鎮化帶動用氣人口快速增加,需求層次不斷提升。加快天然氣管網建設,擴大管網規模和覆蓋范圍,將更好滿足市場需求、為人們提供便利的清潔能源。
三是安全保障要求進一步提高。我國油氣進口規模將持續擴大,陸上進口量和比例不斷提高,要求進一步加快進口油氣管道建設。地緣政治沖突以及極端天氣、自然災害,增加了油氣穩定供應風險,要求保持合理石油儲備規模,提升天然氣應急調峰能力。積極防控油氣管網安全運行風險,要求進一步提高管網監測和應急響應水平,提升公共安全保陣能力。
四是油氣市場更加開放高效。健全完善多種經濟成分共同參與的油氣勘查開采、進出口的市場體系,要求形成多主體參與建設、全面互聯互通、公平服務的油氣管網輸配格局。油氣上下游用戶數量和個性化需求不斷增加,要求進一步提升管網運營維護水平和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三)重大意義
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對油氣管網等基礎設施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統籌規劃、加快構建“銜接上下游、溝通東西部、貫通南北方”的油氣管網體系,有利于完善現代綜合運輸體系,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有利于培育新的市場需求,擴大清潔能源天然氣的使用,支撐現代能源體系建立;有利于增加有效供給,帶動高級鋼材、裝備制造、工程技術等相關產業發展;有利于減少油氣物流費用,降低能源和工業基礎原料成本,提升經濟整體運行效率效益;有利于鞏固拓展油氣進口通道,不斷提升進口能力和應對突發事件水平,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公共安全,支撐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
二、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緊緊圍繞統籌推迸“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積極落實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精神,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以擴大設施規模、完善管網布局、加強銜接互聯、推進公平開放為重點,大力發展天然氣管網,優化完善原油和成品油管道,提升儲備調峰設施能力,提高系統運行智能化水平,著力構建布局合理、覆蓋廣泛、外通內暢、安全高效的現代油氣管網,為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現代能源體系、促進經濟社會低碳綠色發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基礎保障。
(二)基本原則
——統籌協調、優化布局。以消費、生產、交通等領域油氣需求變化為導向,結合資源稟賦、進口通道、煉化基地等情況,科學布局油氣運輸通道,優化流向。統籌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普遍服務水平、協調銜接管道網絡與安全儲備應急調峰設施建設。
——適度超前、提升能力。適度超前規劃建設油氣管網基礎設施,擴大網絡規模和延伸區域,通過提升油氣管網儲運能力,更好地支撐穩油增氣、優化能源結構、確保油氣供應安全等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目標。
——互聯互通、銜接高效。推動各類圭體、不同氣源之間天然氣管道實現互聯互通。提升標準化、智能化水平,推動油氣物流、信息、安全監管等網絡互聯,提高系統效率。充分發揮管道與其他運輸方式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率,實現合理分工、協調發展。
——市場運作、監管有效。推進油氣管道網銷分開,放開管網建設等競爭性業務,引入更多的社會資本投資建設。更好發揮政府在規劃布局、技術標準、監督管理等方面作用,加強公平開放接入監管,確保運營企業為社會提供公平服務。
——安全為本、供應穩定。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夯實油氣管網的基礎性地位。著力擴大陸上通道輸送能力,拓展新的進口通道,實現油氣進口“海陸、東西、南北’’整體協調平衡,有效降低外部風險,確保油氣資源供應穩定。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國油氣管網規模達到16.9萬公里,其中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管道里程分別為3.2、3.3、10.4萬公里,儲運能力明顯增強。
到2025年,全國油氣管網規模達到24萬公里,網絡覆蓋進一步擴大,結構更加優化,儲運能力大幅提升。全國省區市成品油、天然氣主干管網全部連通,1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成品油管道基本接入,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天然氣管道基本接入。
——建成廣覆蓋多層次的油氣管網。管網覆蓋面和通達度顯著提高,基礎設施網絡功能完備,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管網里程分別達到3.7、4.0和16.3萬公里。天然氣管道全囤基礎網絡形成,支線管道和區域管網密度加大,用戶大規模增長,逐步實現天然氣入戶入店入廠。全國城鎮用天然氣人口達到5.5億,天然氣消費規模不斷擴大,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達到12%左右。
——形成安全穩定的儲運系統。油氣儲運能力不斷提升,戰略和應急保障能力顯著增強。我國石油儲備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天然氣應急調峰氣量(含LNG)達到消費量8%。油氣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關鍵技術、裝備基本實現自主化。信息監測、預警自檢、應急管理體系覆蓋油氣輸儲全過程,運行可靠性大幅提高。
——提供公平開放的公共服務。各類社會資本廣泛參與油氣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運營,統一全國天然氣入網標準,實現天然氣管網運行互聯互通,油氣資源合理流動和配置。油氣管網領域法律標準健全、政府監管有力,管網企業為所有用戶提供公平公正的高效輸送服務。
展望2030年,全國油氣管網基礎設施較為完善,普遍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天然氣利用逐步覆蓋至小城市、城郊、鄉鎮和農村地區,基本建成現代油氣管網體系。
三、規劃布局
(一)拓展“一帶一路”進口通道
堅持通道多元、海陸并舉、均衡發展,鞏固和完善西北、東北、西南和海上油氣進口通道。加強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能源互聯互通,全面提升油氣供需互補互濟水平,推動油氣管道標準國際化。到2025年,基本形成“陸海并重’’的通道格局。
1.陸上進口通道。
加強與沿線國家油氣管網設施互聯互通合作,共同推動中俄原油管道二線、中俄天然氣管道東線、中亞一中國天然氣管道D線等項目建設,充分發揮現有中緬原油、天然氣管道輸送能力,維護輸油、輸氣管道等運輸通道安全。研究規劃新的油氣進口管道,適時啟動建設。
2.海上進口設施。
堅持適度超前、適時建設的原則,優化沿海LNG接收站布局,在天然氣需求量大、應急調峰能力要求高的環渤海、長三角、東南沿海地區,優先擴大已建LNG接收站儲轉能力,規劃一批LNG接收站,適時建設。開展LNG江海聯運試點,規劃建設蕪湖等長江LNG內河接收(轉運)站。結合沿海煉化基地需求,充分利用現有原油公共碼頭裝卸能力,有序推進原油碼頭改擴建,適度新建原油碼頭。
(二)加強天然氣管道基礎網絡
適應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天然氣需求廣泛分布、點多面廣、跨區調配等需要,加快啟動新一輪天然氣管網設施建設。統籌考慮天然氣和LNG“兩個市場”、國內和國際“兩種資源’’、管道和海運“兩種方式’’,堅持“西氣東輸、北氣南下、海氣登陸”原則,加快建設天然氣管網。到2025年,逐步形成“主干互聯、區域成網”的全國天然氣基礎網絡。
1.西氣東輸。
依托進口資源,以及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天然氣資源,逐步完善西氣東輸、川氣東送、陜京等天然氣干線系統,增強天然氣跨區域輸送能力,重點滿足我國中東部地區用氣需求。加快建設西氣東輸三線、陜京四線、新疆煤制氣外送管道,新建西氣東輸四線、五線、川氣東送二線等主干管道。結合煤制氣項目進展,分期建設新疆、鄂爾多斯等地區煤制氣外輸管道。
2.北氣南下。
統籌銜接陸上重要天然氣進口通道建設情況,配套新建中俄東線黑河一華北一華東等天然氣管道。結合煤制氣項目進展,適時建設蒙東煤制氣外輸管道等。
3.海氣登陸。
依托近海天然氣開發,建設東海、南海氣田上岸天然氣管道。結合LNG接收站建設,配套建設天津、唐山、如東、溫州等一批LNG外輸管線。
4.主干互聯、全國覆蓋。
加強干線系統內、干線系統之間、相鄰省區市的聯絡線建設,補齊跨地區、跨省調配短板,實現全國主干管網全覆蓋、全聯通,形成堅強有力的基礎管網格局。新建青島一南京、保定一石家莊一鄭州、楚雄一攀枝花、鄂爾多斯一銀川、贛湘線、贛閩線、閩粵線、瓊粵線、渝黔桂線、青藏線。研究規劃華北沿海和東南沿海線LNG互聯互通工程。
5.區域成網、廣泛接入。
加快區域管網和支線管道建設,全面實施互聯互通工程,打通用氣“最后一公里’’。全面推進符合條件的市縣和鄉鎮管網覆蓋,并探索推動天然氣管道接入人口規模較大、距離氣源或主干管網較近的農村地區。加快建設配套輸氣管網,結合港口規劃和LNG接收站建設,新建一批LNG接收站外輸管道。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珠三角、東北、海南島等地區為重點,加快建設區域管網和支線管道,推動“煤改氣’’工程。適時建設煤層氣田與天然氣輸氣干線間的聯絡輸氣管道。
6.邊遠地區燃氣基礎設施。
在人口規模較小、管道接入經濟性差的邊遠城市、鄉鎮、農村等區域,充分發揮LNG、壓縮天然氣、液化石油氣各自優勢,因地制宜建設靈活便捷的基礎設施,擴大清潔氣體燃料利用規模,加速敬煤替代,提升能源普遍服務水平和用氣人口比例。
(三)完善原油管道通道布局
統籌進口和自產原油,推動原油管道、石化產業基地、儲備基地協同發展,服務煉廠和儲備需求。形成西北與西南相連、東北與華北華東貫通、沿海向內陸適當延伸的“東西半環、海油登陸’’原油通道格局。
1.西半環:連通西北西南地區。
西北方向。承接哈薩克斯坦進口原油,配套建設阿拉山口一烏魯木齊一蘭州西部原油管道復線,研究規劃延伸至格爾木分支管道。對接中巴原油管道,研究規劃喀什一鄯善原油管道。
西南方向。結合西南地區煉化能力和布局情況,對接中緬原油管道,研究規劃進一步向貴州等地延伸原油管道,適時建設。
2.東半環:連通東北、華北和華東沿海地區。
對接俄羅斯進口原油,建設中俄原油管道二線。形成從東北至華北至華東,縱貫東部地區的原油南下通道。
3.海油登陸。
推進沿海碼頭原油外輸管道設施建設,提高進口原油從沿海向內陸輻射供應能力,規劃建設臨邑一濟南復線、董家口一東營、董家口一濰坊一魯北、煙臺一淄博、日照一濮陽一洛陽、日照一沾化、連云港一淮安一儀征、南通一儀征、儀長復線儀征一九江、大亞灣一長嶺、廉江一茂名原油管道等。研究規劃洛陽一西安原油管道,為東西部原油交流互濟預留通道。
(四)優化成品油管道網絡結構
結合未來成品油“供給東移、需求西移”的變化趨勢,加快主干管道建設,推動成品油跨區調配和串換,實現全國成品油供需整體平衡。以主干管道和煉化基地為中心,建設周邊輻射、廣泛覆蓋的區域性成品油支線管道。統籌各種運輸方式,建立分工合理、協調發展的成品油聯合運輸網。到2 025年,成品油管網覆蓋城鎮持續增加,跨區管道運輸體系不斷完善,基本形成“北油南運、沿海內送”的成品油運輸通道布局。
1.北油南運通道。
東北南下通道。構建大慶一長春一沈陽一京津冀運輸通道,實現成品油自東北向華北地區輸送、自東北經渤海灣海運外送。根據煤制油項目進展,適時建設煤制油外送管道。
華北南下通道。構建京津冀一鄭州一武漢運輸通道,實現東北成品油和華北成品油向中南地區輸送。
西北南下通道。構建新疆一蘭州、蒙西一蘭州、蘭州一成都一重慶、蘭州一鄭州一長沙的運輸通道,實現成品油從西北向西南、華中地區輸送。
2.沿海內送通道。
齊魯西送通道。構建膠東半島一魯西一鄭州運輸通道,與華北南下通道、蘭鄭長管道互聯,實現山東成品油向中部地區輸送。
沿江輸送通道。構建寧波一南昌一長沙江南成品油運輸通道、武漢一重慶的江北成品運輸通道,茌長江流域承接華北、東北成品油并沿江向西南地區輸送,逐步替代成品油長江船運,降低運輸過程中成品油泄漏可能造成的長江水域污染風險和三峽過壩燃爆等事故風險。
華南內送通道。構建廣東一廣西一云貴渝的成品油運輸通道,實現華南成品油向西南輸送。構建廣東一湖南成品油運輸通道,實現珠三角地區成品油向華中地區輸送。
3.支線管道。
加快建設區域內支線管道,推動成品油管道終端城市引入工程建設,不斷擴大成品油管道覆蓋范圍,提高成品油管道接入的城市數量,逐步降低城市間成品油公路運輸比例。結合民航發展需求,對航空煤油年用量超過20萬噸的機場,配套新建航油管道。研究建設成品油儲備庫接入管道,提高成品油儲備應急動用靈活性。
(五)加快油氣儲備調峰設施建設
1.加快天然氣儲氣調峰設施建設。
逐步建立以地下儲氣庫和LNG儲氣設施為主、氣田為輔、可中斷用戶為補充的應急調峰設施系統,建立健全由供氣方、輸配企業和用戶各自承擔調峰儲備義務的多層次儲備體系。結合各地實際,建設天然氣儲氣調峰設施。加快油氣藏型儲氣庫建設,推動鹽穴和含水層型儲氣庫建設,積極提升LNG接收站調峰能力。
推動既有和在建儲氣庫擴容達容,早日達到預期規模。加快東北、華北、華東、華中等地區地卞儲氣庫建設,新建干線管道配套儲氣庫工作氣量應達到管道設計年輸量的10%以上,2025年實現地下儲氣庫工作氣量超過300億立方米。加強儲氣庫項目選址和地質評價工作。
加快LNG接收站儲氣能力建設。新建、擴建LNG接收站儲氣量應達到設計年接收能力的10%以上,已建LNG接收站擴建項目優先考慮增加儲氣能力,以滿足中心城市及輻射地區的應急調峰需求。在用氣負荷中心城市,加快建設小型LNG儲罐、CNG球罐及配套儲氣設施,解決重點城市的日、小時調峰和應急用氣要求。
2.加強原油儲備能力建設。
加快國家石油儲備基地二期工程建設,推進三期工程建設。政府儲備以地下水封洞為主、地面儲罐儲存為輔。全面開展石油儲備基地選址調查。建立完善政府儲備、企業社會責任儲備和企業生產經營庫存有機結合、互為補充的石油儲備體系。
四、環境影響及保護對策
(一)規劃實施環境影響總體評價
本規劃與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及相關政策保持一致,以覆蓋廣泛、互聯互通、公平開放、調運靈活、安全穩定的油氣管網為目標,充分發揮管網運輸大能力、低能耗、少污染、綠色化等比較優勢,為保障我國能源安全、促進優化能源結構、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以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有力支撐,為構建綜合交邐運輸體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揮重要作用。規劃與《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以及相關能源、交通規劃等進行較好銜接。規劃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充分考慮既有設施的利用,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能源等資源,著力提升能效,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有關工程建設可能會涉及環境敏感區等,產生不利環境影響的,規劃實施時要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和風險防范機制及措施。
(二)預防和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措施
一是堅持“保護優先、避讓為主’’的管網布局原則,加強對沿線環境敏感區保護。合理設計項目線路走向和選址,盡量利用既有油氣運輸通道,避開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避繞水源地、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地質公園等環境敏感區域、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治理區,以及人口居住稠密區域。二是嚴控增量用地、優先利用存量,加強油氣管網建設的節能、節地設計,高效實施土地綜合開發利用,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發展先進適用的節能減排技術,加強新型智能、節能環保的技術裝備的研發和應用,提高運輸效率。三是集約節約利用能源資源,采取有力的節能、節水和環保措施,提高能源資源使用效率;開展環境恢復和污染治理,做好地形,地貌、生態環境恢復和土地復墾工作;做好水土保持等生態保護,加強生態恢復工程。四是嚴格遵守環境保護、節約能源資源相關法律法規,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節能審查制度,嚴格項目審批和土地、岸線、環保等準入,項目立項應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要求,根據能源資源保障條件、環境承載能力合理確定項目建成規模。
五、保障措施
(一)推進體制機制改革
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加快油氣管網運營機制改革步伐,完善油氣管網公平接入機制,實現管輸和銷售分開。承擔石油天然氣管道運輸的公司,公平公正為所有用戶提供管輸、儲備、氣化、液化和壓縮等服務,定期向社會公開各類管線接入標準,向第三方市場主體提供服務價格、剩余管輸、儲存能力等必要信息。
(二)實施組合支持政策
明確天然氣在我國能源結構優化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和推動天然氣快速發展的路徑。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和西藏天然氣、成品油管道建設。創新油氣管網投融資機制,拓寬融資渠道,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油氣管道項目,支持各類社會主體按照標準和規劃,投資建設LNG接收站、油氣儲備庫等基礎設施。按照準許成本、合理收益的原則,核定管道運輸價格。研究出臺儲氣庫墊底氣補貼政策。創新債券發行品種和方式,廣泛吸引海外投資,鼓勵國內外社會資本設立油氣國際合作基金。
(三)加強監管體系建設
健全油氣管道和儲氣庫等基礎設施建設各類標準,充俞發揮法律、法規、標準、考核對行業安全發展的基礎作用,著力提高油氣管網安全預警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公眾意見反饋機制,強化社會對規劃實施的監督。完善行業監管體系,研究出臺管網管理辦法,建立油氣管網監管專職隊伍,加強管道建設、運營、準入等方面監管,規范省級管網、城市管網管輸定價機制。全面排查油氣管道安全隱患,加快實施老舊油氣管線更新升級,消除集中占壓等重大隱患。嚴格執行《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細化和明確相關各方責任,遏制非法占壓、盲目施工、打孔盜油等危及油氣管道及其附屬設施的違法行為。積極構建油氣管道風險隱患雙重預防性工作機制,加強安全風險辨識和評估,及時消除安全隱患,堅決預防油氣管道重特大事故。
(四)加大統籌協調力度
做好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岸線規劃、省域城鎮體系規劃等相關規劃的協調銜接,提前謀劃、預留油氣運輸通道,優化關鍵節點路由,合理安排管道穿跨越空間。統籌西氣東輸、川氣東送、陜京系統、東北一京津冀地區、西南地區油氣通道資源,做好既有通道、規劃通道布局和路由預留,規劃建設國家級管道管廊帶。推動綜合運輸廊道統籌規劃布局,在河西走廊、跨河跨江跨谷、隧道等路由緊張、地形復親、穿越成本高的地區,統籌鐵路、公路、管網一體化綜合運輸廊道布局和建設。研究東西新通道路由。
(五)提升科技支撐能力
加強“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與油氣管網與信息等領域新技術創新融合,加強油氣管網與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配合銜接,促進“源一網一荷一儲’’協調發展、集成互補。完善信息共享平臺,推動全國天然氣主干管道互聯互通、統籌調度。加強信息技術、管網仿真技術應用,探索完善天然氣水合物運輸工藝、多相混輸、原油冷熱交替輸送、管道泄漏監測和定位、完整性評估等管道建設、運行、應急前沿技術。加大基礎研究和科技攻關創新力度,提升大型壓縮機組、SCADA系統、大口徑高壓力閥門等管網關鍵設備自主化能力。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建設,為建設智能化油氣管網提供支撐保障。
(六)健全規劃實施機制
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企業,要進一步提高對規劃權威性和約束力的認識,明確責任分工,密切協調配合,確保規劃有序實施和目標任務完成。項目實施應嚴格按照國家有關審批(核準)程序辦理,審批機關應簡化審批事項、優化流程。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會同有關部門,每年對規劃執行情況進行總結和梳理,適時修訂、及時向社會發布,協調解決規劃實施中有關問題,重大事項及時報告國務院。省級發展改革委依據本規劃優化本省泊氣基礎設施發展,布局管道通道和路由,完善省內管輸定價機制,加強省內管網監管,為管網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管道保護》2017年第4期(總第35期)
上篇:
下篇: